尋找光影記憶的張美君

鄭政恒 其實我跟張美君老師並不熟稔,但當我知道她過身的消息,一些小片段立刻浮現。 我最後一次碰見她,是在銅鑼灣誠品書店,她的散文集《寫在窗框的詭話》(2013)新書發布會,她面容和藹可親,身邊站着她的好友洛楓、朱耀偉、周耀輝、劉偉成和匯智出版人羅國洪,當然還有她的學生蕭恒,大家有說有笑。

» Read more

關錦鵬「既近且遠、既遠且近」的電影美學

他的電影、我們的城市 關錦鵬的電影,有若其人,有一種不能言喻的親切感。打從他的第一部電影至今,他的每一個故事好像跟我們的城市的命脈不可分割。縱使他恆常地這樣娓娓道來:「既近且遠、既遠且近」,我們卻邊走邊看地跟他的電影渡過了一段起伏跌宕的歲月。本書無意給他的電影事業作什麼總結,因為當下正值香港電影的轉型時期,路仍漫漫,何來總結?但是從評論分析的角度來看,他的近作《長恨歌》(2005) 可被視為香港電影發展和他個人事業的一個里程碑。正如他自己說:「有分必有合。」香港電影源自上海,但四九年以後南來和土生土長的電影人在港締造繁華盛世,上海確是望塵莫及。

» Read more

關錦鵬電影中的上海魅影

「為了證實自己的存在,古老的記憶比未來的瞭望更明晰、親切。」──張愛玲〈自己的文章〉《流言》 「我在你自戀的鏡像中看見自己,欣喜若狂。」──佚名 鬼魅、雙城、對話 人總有一死,文本卻生生不息,新的文本在連綿不絕的文化承傳、革新和交流中再生逝去的人與事。我們不得不承認,許多時候,歷史傳統對當下上下求索的眾生來說,有若揮之不去的鬼魅,創作者必須竭力驅魔,「破舊立新」,解開心結。改編小說為電影的人,也常常把舊的文本輪迴再生,在創新和忠於原著的衝突中,尋求出路。若說原著小說有時像鬼魅般纏繞改編者,也沒有誇大其辭。但曾幾何時,在鬼影幢幢的新文本內,我們看見「過去」與「現在」彷彿一對好友知己,在斷裂的歷史脈絡中促膝談心。

» 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