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魅都市:混雜記憶、多重視點和多元現實

鄒崇銘

關於電影的寫作緣起

直至著手準備手頭這個研究,我才匆忙地搜尋過去廿多年的香港影評,並且發現已經有相當數量的學術出版。不過發覺最有用的,還是張美君教授的幾篇電影論文、由她學生蕭恒翻譯和結集的《幻魅都市:張美君博士香港電影研究論文集》(2020)。那是在灣仔集成中心 SINCE Concept Store 偶然見到的……看著看著,方驚覺張美君已於2015年逝世,才知我原是何等的孤陋寡聞!

「幻魅都市」,大概亦是貫穿這項研究其中一個核心概念。回想起來,接觸的過程也很幻魅!

(全文刊《從新浪潮到新本土:48部電影裡的香港城誌》,2023年5月,頁4-5)


幻魅都市:混雜記憶、多重視點和多元現實

在《幻魅都市》一書中,她引述了上世紀初班雅明 (Walter Benjamin)在巴黎日常空間中體驗到幻魅感覺,指出「沒有任何面孔,能較諸城市的真實面孔,更加超現實。」這裡指向的並非什麼景幻或神秘的體驗 ,而是城市作為尋常百姓的世俗空間,承載著交疊混雜的生活經驗和記憶,帶來令人頭暈目眩、時空錯亂的效果。

張美君以三套橫跨20年、覆蓋1997前後的電影《瘋劫》(1979)、關錦鵬的 《胭脂扣》(1987)和陳果的《細路祥》(1999),來說明幻魅都市在香港電影中的關鍵位置。《瘋劫》和《細路祥》皆非靈幻電影,《胭脂扣》中的如花(梅艷芳)是女鬼,卻以似人多過似鬼的形象出現。但三部電影均令現實和想像、真實經驗和虛幻夢境的疆界變得模糊,為觀眾營造出一種對現實若即若離的陌生感和距離感。

顯而易見,這種立足於香港都市的幻魅感覺,和政治社會的巨大變遷息息相關。⋯⋯

(全文刊《從新浪潮到新本土:48部電影裡的香港城誌》,2023年5月,頁12-13)